形态描述
雄性 头顶三角小,黑色或略带紫铜色光泽,被黑毛;额三角小,黑色,毛黑褐色;颜柠檬黄色,正中具黑色纵条,有时两侧橘红色,颜下部两侧棕红色,有时具不明显的黑色纵条;后头黑色,覆黄粉被,上部毛黄色,下部毛白色。触角黑色,基部2节腹缘及第3节基部棕红色,第3节长明显超过基部两节之和;芒黄棕色。中胸背板黑色,中部具1对达小盾沟之前的黄灰色纵条,两侧黄条较宽;小盾片柠檬黄至棕色,毛淡黄至棕黄色;侧板黑色,具黄铜色光泽,中侧片及腹侧片具黄斑。腹部大部棕黄色;第1背板全部及各背板前缘黑色;第2背板近中部具黑色横带,该横带两端达背板后缘,背板正中具短黑色纵条,与黑色前缘相连,后缘黄色;第3-4背板各具“八”字形黑斑,黄色后缘中部向前呈三角形突出;第5背板黑斑通常呈“^” 字形,两侧黄斑斜置,端部黄斑大,有时近圆形,腹部侧缘棕黄色;足大部分黄色,中、后足基节棕褐色;雄性后足腿节有时端部棕褐色,后足胫节有时端半部橘红色或棕褐色,后足跗节有时褐色。翅淡灰色,前部稍带黄色。腋瓣白色,边缘橘红色,平衡棒淡黄色。
雌性 额中部两侧具较大的棕黄色粉被斑,额前端棕黄色,光亮,毛棕黄色;颜正中纵条棕红色,狭。腹部黄色部分较雄性更扩展,各背板黑色前缘狭,第1背板前部棕黄色,后缘黑色,两侧向前呈弧形突出,第5背板黑色,正中两侧各具大黄斑,后缘黄色。足全部棕黄色。
雌性 额中部两侧具较大的棕黄色粉被斑,额前端棕黄色,光亮,毛棕黄色;颜正中纵条棕红色,狭。腹部黄色部分较雄性更扩展,各背板黑色前缘狭,第1背板前部棕黄色,后缘黑色,两侧向前呈弧形突出,第5背板黑色,正中两侧各具大黄斑,后缘黄色。足全部棕黄色。
大小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标本信息
共检查26号标本:
福建(崇安,250-800m,1960.VI.11-IX.8,3个,建阳,250-360m,1960.III.17-VI.11,12个,邵武,150-190m,1960.III,1个)、湖南(慈利江垭林场,1988.VIII.31,1个)、广东(乐昌九峰,1983.X.27,1个)、广西(阳朔,150m,1963.VII.18-23,2个)、云南(西双版纳,1200-1600m,1958.VII.24-25,2个,孔明山,1957.X.26,3个)、西藏(墨脱,1600m,1982.XI.6,1个)。
福建(崇安,250-800m,1960.VI.11-IX.8,3个,建阳,250-360m,1960.III.17-VI.11,12个,邵武,150-190m,1960.III,1个)、湖南(慈利江垭林场,1988.VIII.31,1个)、广东(乐昌九峰,1983.X.27,1个)、广西(阳朔,150m,1963.VII.18-23,2个)、云南(西双版纳,1200-1600m,1958.VII.24-25,2个,孔明山,1957.X.26,3个)、西藏(墨脱,1600m,1982.XI.6,1个)。